“茶叶奶奶”张淑珍:扎根秦岭六十年 引茶种树富万家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“茶叶奶奶”张淑珍:扎根秦岭六十年 引茶种树富万家

“没有张淑珍,就没有商南茶。”

陕西省商南县,地处秦岭深处,自古不曾产茶,如今茶园遍山坡。

张淑珍,商南县茶叶站原站长。1961年,24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,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,同爱人一起来到商南。

为什么没有选择留在城市?张淑珍的想法很简单,“我是学林业的,山区才是我的主‘战场’;而且,山区生活比较艰苦,希望能够尽自己一分力量,用自己所学,帮助山区致富。”

说走就走。

全是土路,没有班车。坐着“东方红”牌的拖拉机,翻秦岭,张淑珍跋涉近两天才到了商南。

“有没有一丝动摇的念头?”许多人问过张淑珍这样的问题。

“越是困难的地方我越要去,也越是需要我去。”张淑珍的选择坚如磐石,“从拖拉机驶入秦岭那天起,我就决定在这里扎根一辈子。”

刚到商南,张淑珍就发现了问题。

这里的山光秃秃的,人们的口袋也像荒山一样,空荡荡的。

“想到这里条件苦,但没想到这么苦。既要让山绿起来,也要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。”带着一腔热血来到商南的张淑珍,开始准备大干一场。

张淑珍来了,一张桌子,一个柜子,就把县里的林业站恢复起来了。

栽桉树,种油茶,林业科班出身的张淑珍做了许多工作,但效果迟迟不理想,并没有让老百姓的收入有所起色。

一次偶然的机会,县上的领导、曾经的老红军跟张淑珍聊起来:“我在安康打游击时,看到山坡上有很多茶树,老百姓年年采茶卖。咱商南,能种茶吗?”

是啊,商南为什么一直没人种茶?

原来,在中国种茶历史上,适合茶叶生长的地区大都在北纬30°以南。商南,位于北纬33°44′,所以从来没有人种过茶。“这条茶树栽培临界线,真的不能北移吗?”张淑珍下定决心一试,“科学规律是基于过去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的,但以往的经验仍然要不断求索、创新。”

说干就干。

张淑珍开始在商南引种茶树。但最初连续几年,茶树都没有成活。“我没有学过茶叶种植,一开始是按林业的栽培办法种茶,后来才知道,这正是失败的地方所在。”连续尝试无果后,张淑珍并没有气馁,“实验就是准许失败的”。

之后,在丈夫的提醒下,张淑珍用直接播种的办法种茶。1967年,张淑珍试着点种茶籽,在苗圃住“干打垒”,在茶山住窝棚,眼见嫩芽出土、成长,张淑珍内心兴奋不已。3年后,张淑珍从苗圃采茶,经手工炒青,收获茶叶3斤8两。

商南结束了不能种茶叶的历史。

这3斤8两茶叶背后,凝结着张淑珍上百万字的笔记与心血:土壤、水分、伏旱分析,与江南茶区差异性指标研究……为采集一手资料,张淑珍常常披星戴月、翻山越岭。

也正是在1970年,张淑珍到浙江绍兴参观学习,当地的500亩茶园让同样处在山区的百姓富了起来,住上了二层小楼房,当地80%的收入都来自于茶。

张淑珍看后很是触动,更加坚定了在商南大规模种茶的决心。

茶坊村,距离商南县城12里路,但历史上一直“名不副实”,直到1971年商南县第一个茶园在此开建,“茶坊无茶”终成历史

“那是个冬天,茶坊村的荒草坡里,核桃幼苗稀稀拉拉。”张淑珍清晰地记得,在动员大会上,村里的老乡们听得特别认真。“明天起,咱都来垦荒,开茶园!”

谁知,第二天天刚亮,打开门,却见漫天鹅毛大雪,张淑珍心里凉了大半截:“这个天气开茶园,怕是要黄了吧?但我绝不能说话不算数啊。”戴上草帽,翻过山梁,冒雪走到村头的张淑珍,只见上百人已在等她。“那一瞬间,老乡们的一举一动都让我心里暖暖的。”数九寒天里,茶园热火朝天地建了起来。

就这样,一片片茶叶,一座座茶园。商南的茶越来越多。

紧接着,又有了新问题。上世纪80年代,茶叶滞销。张淑珍带领商南30多家茶企成立了联营公司,一干又是30多年,直到2018年退休。

81岁,早已是许多人安享晚年的时候,而这个年龄,张淑珍刚刚从岗位上退下来。即便是退休了,张淑珍也并没有闲着,还时常到商南的茶园里看一看,为茶农茶企提供技术指导,也为推动商南茶走出去身体力行。“关于茶叶,我说什么,他们都听。”张淑珍笑着说。

从西安到商南,曾经两天的路程,如今只需要几个小时。“从没有想过,我这一辈子能够与茶打交道这么多年。”一晃六十多年,张淑珍用心用情经营茶叶,让商南的茶园绿意浓浓,培育出一座又一座金山银山。“客人来了一杯茶。茶叶包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,也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。”

“茶叶姑娘”“茶叶奶奶”“张姨”,商南老百姓对张淑珍的称呼永远是那么亲切。从无到有,从一片茶叶到一座茶园,再到一家联营公司,张淑珍带领当地百姓实现了她最初的愿望,也因此收获了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,但在她看来,“这些荣誉更像是鞭子,鞭策着我继续向前,为人民服务。”

来源:陕茶网

信息贵在分享,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